近年来,陕西省西安市重视传承地域乡土文化,精准提炼向善向上基因,不断注入新时代内涵,充分发挥价值引领功能,让乡村文明焕发出时代新风尚。
旧乡约发出新号召
北宋时期,蓝田的四吕兄弟制定了一部成文的乡规民约《吕氏乡约》,教化民众树立正气扶贫济困。千年之后,如今的西安市蓝田县正在全面推广实施《蓝田新乡约》。
今年1月份,冯翔和妻子胡娜两人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。婚礼开场,主持人除了组织新人的亲朋好友集体诵读《蓝田新乡约》,让更多的人发现乡约、认识乡约、了解乡约以外,还会向村民讲述《吕氏乡约》文化,解读《蓝田新乡约》,教育引导群众爱国爱乡、与人为善、与邻为友、互帮互助,把乡约的文化精髓根植到群众心中,实现“一户办婚礼,教育一村人”的效果。
近年来,西安市启动乡约传承工程,强化自我道德约束,引领村民文明行为,形成乡约文化普及教育体系,同步推进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。
通过延展“吕氏乡约”中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,融入人本、法治与环保等现代理念,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《蓝田新乡约》,“村民应辛勤劳动,务实创新,敬业乐群,热心公益,努力实现共同富裕”等内容,与党委政府消除贫困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高度契合,在脱贫攻坚决战时刻,坚定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,激发党员干部实现脱贫路上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奋斗目标。
老秦腔唱出新韵味
“今年的秦腔听得和往年不一样,听出了新味道,听出了新感觉。”西安市长安区的老戏迷们不约而同说出了心里的感受。突如其来的疫情,打破了以往文化下乡的形式,却创新出了一种新模式。
《黑叮本》《狸猫换太子后本》《对银杯》……疫情期间,西安市长安区梨园春秦剧团有限公司的65位演员,通过快手、抖音等网络媒体直播,为粉丝们奉献了80余场高质量的秦腔表演,几十万粉丝在线等着“角儿”登场。
近年来,西安市大力推进传统秦腔艺术复兴,用戏曲小舞台展现社会大变革,营造“吃泡馍听秦腔,观看秦砖汉瓦”的关中文化盛景。
西安百年秦腔剧社——易俗社、三意社,以文化自觉涵养价值自信,把复排的《火焰驹》《双锦衣》等一批经典剧目送到田间地头,引导人们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。
周至县剧团本着“哪里有观众,哪里就是市场”的办团思路,与时俱进改编原生态秦腔剧目,融合声、光、电等现代舞台表现手法,擦亮当地文化名片,在吸引老戏迷的同时,也更加贴近现代年轻人欣赏品味。
长安区剧团扑下“身子”深入农村,把一场场弘扬移风易俗、脱贫攻坚、环境保护等时代风采的小品新剧,通过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、文艺下基层等方式送到千家万户,让群众在身心愉悦中既感受到古老秦腔的艺术魅力,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。
农民画绘出新愿景
“爸爸给爷爷洗脚,我要给爸爸擦背!”在鄠邑区一个广场的公益广告《孝道》宣传画前,5岁的天天一只手拉着爸爸,一只手指着画奶声奶气地说。
这幅农民画出自老画家刘知贵之手,作品名为《孝道》,是首批入选**网络公益广告作品库、率先在中国网络电视台“中国范儿·讲文明树新风网络公益广告”栏目进行展播的作品,是着重反映民族精神、弘扬传统美德的农民画典型代表。
采访中,谈起农民画题材的变迁,西安市鄠邑区文明办干部丁香了如指掌,“农民画家们已经走出‘画天画地画家园’的传统题材,善于从群众关切的热点、难点中捕捉创作灵感,以贴近农村生活的绘画语言,勾勒一幅幅美丽图画”。
据了解,**75%以上的村组主干道或公共活动场地,建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画墙,形象地“图说”着乡风文明、乡村振兴、卫生防疫等相关内容,向广大群众传播正能量,形成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循环。
如今,鄠邑区农民画表达方式跳出传统画卷、墙壁,进入网络平台、微信公众号、微信群和融媒体中心,生动讲述乡村故事,形象展示乡村形象,构筑起新的乡风文明精神家园。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官方微信
手机网站